安博官方网站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博anbo(中国) > 青春之光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王燕萍:一路上有你,我的农大

时间:2018-10-20 10:24:37 来源:超级管理员  阅读:

 

  “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正好大学毕业”,“到建国10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正值壮年”,这是最近常常听到同学们议论的话题,仿佛时光飞逝变成了不再沉重的话题,让我也陷入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之中。是啊,到那时候,我多大了?是不是还能愉快的工作?会不会满头白发?
  我是幸运的,出生在1978年,新中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与改革开放同成长,拥有无比幸福的童年,轻松、快乐,没有那么多的课外班,最深的记忆莫过于少年宫里跟着舞蹈老师蹦蹦跳跳了,懵懵懂懂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一路走来,顺顺利利就到了大学,人生处处都有改革开放的印迹,也时时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改革开放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是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节节攀升。犹记得上初高中的时候,正是使用粮票的票证时代,父母都是公职人员,工资一个月才38元,那时,一只烧鸡才5毛钱,有一首儿歌唱到,“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为什么这样唱?因为在那个时代,一分钱也很值钱。在那个年代万元户是很稀少的,但现在,资产过万根本不算什么。还记得,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家长给做的,我们家现在还保存有一台缝纫机,但早就已经不用了。那个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结婚三大件,现在早已过时。改革开放中还有两个最让我个人受益的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和开放二胎政策了,前者让我得以接受良好的、先进的教育,养成好的性格,享受到父母全部的爱,后者则让我在将要迈入不惑之年时圆了想要一双儿女的梦,这些都是我切切实实体会到的,并对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的改变。
  1997年,我考上河南农大,从家乡焦作坐了两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郑州,走进了这里,文化路95号,安博官方网站。
  转眼间,20年过去了,至今清晰记得当初的嫌弃,同所有初来乍到的孩子们一样,觉得这里那里总有一点点不太满意的地方,但是,很快,我发现了很多的闪光点,比如农大老师的质朴,学生的可爱,食堂的美味,宿管阿姨的亲和,等等等等。渐渐地,我适应了,并从此爱上了这里。
  不会忘记,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通讯基本靠吼”这句话并不是开玩笑,离得没有那么远的话,交流都是通过喊话来进行的,远的就需要写信了。宿舍里只有宿管阿姨那里有一台电话,假如谁的家里打电话过来,就会被宿管阿姨从楼下喊下来接电话。1998年,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第一次摸电脑时很兴奋。也是在这个时候,QQ出现了,我也申请了了一个QQ号,位数很短。大二大三左右,开始有了传呼机,后来慢慢升级了,变成汉显的,就像发短信。1999年,农大的所有宿舍都装了电话,201卡拨号那种,先拨卡,再拨号。后来,我感觉生活更便利,更安全了。比如,以前的移动电话真是“移动”电话,因为不移动就没有信号。最早的手机叫“大哥大”,像砖头一样那么大,1万多一部,这个价格是很高的,在当时能盖一栋房子了,现在5G都快实现了,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出门特别方便,只需要带部手机就行。
  不会忘记,在没有电脑的那个年代,老师们每天上课拿着厚厚的教案,有的已经发黄,有的已经被翻的破破烂烂,没有扩音器,老师们依然能让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清晰的听到授课内容,还有板书,一黑板一黑板的写着各种知识要点,往往上完课的老师都是额头有汗,嗓音沙哑的;现在的我们,高大上的阶梯教室,无线网络全覆盖,多媒体、音响、电子翻页等设备十分先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更加舒适与便捷。
  不会忘记,大学本科时我的毕业设计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做完以后,老师在我答辩的时候告诉我,四个月的劳动,在美国用一个仪器花费半小时就可以完成,这在当时对我触动很大,我忽然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去国外留学,明白了为什么国外的研究生两年就可以毕业,但国内的至少需要三年。因为他们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这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成本。在研究生时,我的导师拿的项目是一百多万,买的试验设备是三四十万一台,当我研究生毕业以后,他们的科研项目已经以千万计了,可以买来一二百万一台的设备。一下子,整个科研的效率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高了。
  不会忘记,当时最幸福的事是8号楼前的露天电影。早早的带着马扎过去,占个位置,和整条路上的学生一起度过愉快的周末夜晚,回到宿舍还会继续聊会观后感;不会忘记当时的大型晚会,是需要把3号楼上所有教室的讲台搬下来,拼接出一个大舞台,同学们无论寒冬、酷暑,台上的都一样充满激情、面带微笑的表演,台下的观众也从不抱怨、声声喝彩;现在的我们,在宏伟的大礼堂看着高雅艺术进校园高水平的演出,声光电美到极致,室内空调让人如沐春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不会忘记,一年一度的元旦游园。从东门进来,3号楼前的主会场,各个楼前的分会场,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寒冷被种类繁多的文艺活动、游园项目、接踵的人群驱赶的烟消云散,零点倒计时的万人倒数和同学幸运抽到彩电大奖的兴奋还历历在目;不会忘记1号楼后面的126大教室,承载了太多青春的记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活动,也成就了许多人人生的第一次登台梦;现在的我们,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们的生活精彩无限,人人都有手机,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只要你想,总会有一款适合你的活动,让你发展兴趣,提高素质。
  不会忘记每年校运会时,几千人围在绿茵场上加油助威的场景,虽然是炉渣跑道,但各院运动员像明星般耀眼,那时的学生少,破了记录真的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现在的我们,三校区有三个漂亮的塑胶体育场,篮球场、小足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应有尽有,这一切都为师生强身健体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校运会也是各种航拍各种秀,真的不再单单是体育竞技的赛场,更是展示风采的舞台。
  不会忘记大食堂经典至今的馍夹蛋,永远免费的面汤,民族餐厅的羊肉烩面和师傅们热情的笑脸;不会忘记12号楼下的核桃树,树荫遮天蔽日,给了我们四年的阴凉,3号楼前的合欢树,是所有合影都少不了的背景;不会忘记当时95级的助班,一个个生动的外号,还有每天早上从东门出发沿丰产路、经七路、农业路、文化路晨跑,每周二下午严格的卫生检查,每天晚上宿舍楼前校学生会的查晚归,每天关注3号楼前的橱窗里贴出的大红纸的通报表扬和大白纸的通报批评,还有很多,很多,打翻了过往的瓶,回忆散落一地。
  这一切,无论怎么改变,都是大家亲历的,一点点变得更强、更美、更完善,都是社会进步的一些缩影,都是改革成果的一部分展示,都是惠及每一位农大人的实实在在的进步。
  感谢农大给了我爱情,让我遇见了他,我的同班同学,现在的孩子他爸,当时的院学生会主席,校足球队主力前锋,校卡拉OK歌咏比赛第二名,2000年和我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的搭档,大学四年的同桌,携手走过青葱岁月,一起奋斗一起成长的那个人;感谢农大给了我学业,本科在生物工程学院,就是现在的生命、食品和植保学院,硕士在烟草学院,工程楼1408实验室是我三年的家,博士在农学院,常常在超过40度的高温里穿梭在玉米地里,很苦,但无怨无悔;感谢农大给了我事业,从上学时候的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校大学生艺术团团长,99级生物技术3班的助班开始,学生干部的岗位上锻炼、成长,破茧成蝶,留校工作后,理学院工作的6年,机电学院工作的4年,目前在文法学院,我遇见了太多德高望重、本领超群的老师,遇见了太多懂事乖巧、志同道合的学生,我爱她们,爱我走过的每一段历程,平坦也好,崎岖也罢,都是一辈子最珍贵的财富。
  水走过的地方,叫河流,时间走过的地方,叫历史,人走过的地方,叫成长。40岁的我,改革开放的同龄人,21年的时间在农大这片热土上,沐浴着阳光雨露,吸收着营养精华,我已把根深深的扎在了这里,不曾离去,不会离开,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都是我的家,都有我的爱与牵挂。展望未来,祝福祖国,祝福母校,祝福你我他,让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的寄语: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一起奋斗,一起圆梦!

 

采访:丁梦雨 陈嘉宁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